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的全球性价值的文化及自然遗产,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历程的窗口。
世界遗产的概念源于 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响应联合国的号召,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该公约要求建立《世界遗产名录》,收录那些具有显著全球价值的遗产。
世界遗产概念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全球性的视野。这些遗产超越了国界与领土的限制,被视为全人类共同的财产。它构建了一个基于人类共同生活、共享共有资源的全球共同体理念。
从《世界遗产公约》的视角出发,遗产被划分为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两大类。文化遗产包括纪念物、建筑群及场所,它们需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展现出突出的世界性价值。自然遗产指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世界性价值的自然面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天然名胜或自然区域。
由于《世界遗产公约》涉及对遗产的专业性保护和管理,公约指定了三个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作为非政府组织,汇聚了全球古迹遗址保护领域的专家,负责世界遗产中与文化遗产相关的评估、保护工作;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是政府间机构,负责培训、能力建设及技术开发;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则在自然遗产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庞大的组织结构与复杂的性质确保了其在该领域的专业性与影响力。这三个机构共同构成了世界遗产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
为服务于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各缔约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工作框架中建立了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的运行体系由管理机构(即世界遗产委员会)、秘书处(世界遗产中心)和专业咨询机构共同构成,三者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关系,共同推动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关于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共设有十条。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需至少十条标准中的一条,并满足真实性、完整性和良好保护状况这三个基本要求。真实性要求遗产为历史遗存的原貌,而非现代复制品;完整性则涵盖遗产价值的全面体现,历史演变过程的完整记录,以及遗产范围的广度足以抵御外界负面影响;良好保护状况则是遗产持续存在并发挥其价值的必要条件。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世界遗产评选的基石。
中国于 1985 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在此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世界遗产公约》的各项活动,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并将遗产保护上升为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 2024 年,中国已拥有 59 处世界遗产,包括 40 处文化遗产、15 项自然遗产及 4 项混合遗产,彰显了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多样性。1987 年中国首次申报世界遗产,当年共有六项遗产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们分别是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泰山、莫高窟(敦煌),以及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这些遗产在当时被视为中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代表。
中国的世界遗产讲述了中华文明历史文化的故事。中国的世界遗产及预备名录上的项目共同展现了一条跨越时空的历史轴线。从旧石器时代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到新石器时代的良渚遗址,以及预备名录中的红山文化(包括牛河梁遗址)等,共同描绘了一幅史前文明“满天星斗”的璀璨画卷。
殷墟展现夏、商、周三代中商代的文化特征,秦始皇陵则反映了中国进入统一王朝时代壮阔的历史过程。丝绸之路与长城等项目勾勒了自汉代一直延续到明代的文化交融,这种文化的交融,孕育、发展了中华文明精神的重要特质。南北朝至隋唐,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敦煌莫高窟等,不仅展现了佛教艺术的东渐与本土化过程,也见证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宋、元、明、清各代,从宋代的大足石刻到元代的元上都遗址,再到明清时期的北京中轴线及十三陵等,均以其独特的魅力丰富了世界遗产的宝库。近代以来,如澳门历史城区、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等遗产的加入,更是为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宝贵素材。
世界遗产不仅是中国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从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到佛教的广泛传播,再到道教的深远影响,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五台山、青城山、武当山等遗产地均展现了儒释道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在中国社会中的和谐共存。这些遗产地还通过具体实物,如明代铜塔上的儒释道三教合一雕像,以及建筑风格的融合,生动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特质。
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展现了中国古代皇家文化的恢宏壮阔;苏州古典园林等遗产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园林的精致与士大夫阶层的精神追求;而皖南村落、平遥古城、福建土楼、开平碉楼等则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建筑风格,展现了中国地方文化的多样性。这些遗产地不仅承载着各自独特的历史记忆,更共同编织出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图景。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具有特殊概念意义的遗产地,如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通过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秩序和天人合一理念的深刻理解;而土司遗址的申报成功,则填补了世界遗产体系中关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制度的空白;还有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展示出独特的景观和岩石艺术,生动地表现出当地古骆越人的精神和社会生活,进一步丰富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这些遗产地的成功申报,不仅是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肯定,更是对中华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的高度认可。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于 2013 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壮丽景象令人叹为观止,是中国稻作文化的重要象征。无论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山水意境,还是庐山国家公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浑气势,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学的外化,丰富着人类对美的感受与认知,这些遗产项目折射出中华文明独特的审美特质。
杭州西湖不仅映射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意趣,更体现了古代中国卓越的工程智慧。回溯至2 000多年前,古人以非凡的智慧,不依赖巨型构筑,而是通过精妙的水利分配系统所创建的都江堰,成功滋养了成都平原,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这一成就同样通过《世界遗产名录》展现在世人面前。大运河,作为沟通中国南北的动脉,在农业时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建造技术不仅赢得了世界的高度赞誉,更深层次地促进了中国南北方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024年的新晋世界遗产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过程,正是对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探索。北京中轴线个遗产构成要素在空间和时间的维度形成整体,共同向世界呈现了一个古今交融的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故事。同时,北京中轴线的申报也是一个国际交流、对话的过程,深入广泛的国际交流,促进了国际社会对北京中轴线见证中华文明延续性的理解,这不仅使北京中轴线得到了各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国的支持顺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之成为世界理解、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还为中国在世界遗产领域加强国际合作进行了有效的实践。
谈及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茶叶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在全球茶文化史上的意义不容小觑。同样,中国陶瓷,尤其是景德镇御窑所代表的瓷器艺术,达到了制瓷业的巅峰水平,对全球陶瓷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也已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
从已列入世界遗产的项目到预备名录上的候选者,这些项目共同构筑了人类文明的多彩画卷,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与全球价值。简而言之,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璀璨结晶,其不可替代的突出普遍价值,是联结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也是人类探索世界、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