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成思强 熊赳赳)瓷以载道,器以传情。一抔瓷土经水火淬炼,凝练成温润如玉的东方瑰宝;一片青瓷跨千年时光,镌刻下中华文明的赓续密码。近日,江西省委网信办主办的“何以中国・瓷耀千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这场以陶瓷为媒的文化盛事,既是对千年瓷脉的深情回望,更是对中华文明连续性、包容性的时代解码,让世界在瓷的光泽里,读懂“何以中国”的厚重与磅礴。
景德镇的窑火,是中华文明从未熄灭的“火种”。千年窑火熊熊不熄,制瓷技艺代代相传,在时光长河中写下“文明不曾中断”的生动注脚。
御窑遗址的瓷片堆里,藏着文明的“时间刻度”。考古工作者俯身于万片瓷海中,以“拼拼图”的耐心还原器物全貌——每一块瓷片都有专属的“历史坐标”,记录着工艺演进的脚步、审美变迁的轨迹、制度更迭的印记。这些残缺的瓷片,不是文明的碎片,而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实物见证,每一道纹路都在诉说:中华文脉,从未断流。
如果说千年技艺传承是中华文明的“内功”,那么陶瓷贸易交流便是中华文明的“胸襟”。元代青花瓷的诞生,本身就是一曲“文明互鉴”的千古绝唱:西亚波斯的钴料沿丝绸之路东来,与景德镇的瓷土、釉料相遇,在窑火中熔铸成“白釉青花一火成”的惊艳,正是中华文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生动诠释,证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瓷品东去”的航程,更是文明对话的壮阔史诗。景德镇瓷器乘商船、越重洋,沿海上丝绸之路驶向世界。瓷器所到之处,便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舞台。
今日之景德镇,正以“守正不守旧、创新不丢根”的姿态,书写千年瓷都的当代答卷。从“工艺品”到“文化产品”再到“文化IP”,陶瓷的价值边界不断拓展:它不再只是日用器皿、收藏珍品,更成为承载中华美学、传递中国精神的文化符号——传统柴窑的“复兴”让窑火更“旺”,高校培育让人才更“专”,文创产业让瓷品更“潮”,景德镇的转型,是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生动缩影。
景德镇的实践证明: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与当代生活同频共振的“活态基因”。当千年文脉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陶瓷文明便有了穿越时空、打动人心的力量。
“何以中国・瓷耀千年”的启幕,是对千年瓷脉的致敬,更是对中华文明的礼赞。从一抔瓷土到一件瑰宝,从一座瓷都到一种文明,景德镇用千年窑火给出了“何以中国”的答案:文明的连续性,在于薪火相传的坚守;文明的包容性,在于海纳百川的胸襟;文明的生命力,在于守正创新的勇气。这答案,藏在每一片瓷片的纹路里,映在每一束窑火的光芒里,更写在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征程里。